寺庙的铸铜狮子雕塑艺术形象,继承了唐的造型,但增强了装饰性,减弱了狮子的神秘感和威猛感,形象进一步世俗化,在寺庙和祠堂内外应用也更为广泛。
小型的铜铸工艺狮子,北京故宫和上海博物馆等均有收藏。北京故宫藏的是宋文殊骑铜狮子佛像、整座雕像高175厘米,铸铜狮子竖耳张口,长尾高翘,迈步前进,有一牵狮胡人头戴尖帽,留络腮胡。这头铜狮子小巧而精工,通体装饰华丽,佛端坐于狮背,比例大于狮子,故有上重下轻之感。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文殊骑铜狮也是北宋的铸铜汇丰狮;高约13厘米,狮子作阔步行进状,形态壮健,张口怒吼,衬托了菩萨的安详和文静。
南北朝时期,南朝相对比较稳定,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大批农民、工匠向南迁移,他们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使了江南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建康,成了当时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南朝崇兴厚葬,各帝王和显贵们在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也妄图延续下去,其突出的表现便是为自己营筑显赫的陵墓,为达到压邪镇魔、守护陵墓的日的,在陵前雕刻安置铜狮子雕塑之风便日益盛行,互相攀比竞争之风也愈来愈烈,作为“百兽{zw}”的狮子,当然成了守卫陵墓的猛兽之一。北方来的工匠和本地的工匠一起,在统治阶级的授意下,把铜狮子雕刻得越来越高大、精美。使南朝陵墓前的铸铜狮子雕塑成了南朝雕刻艺术中的表。
东汉时期雕琢的铜狮雕像,遗存在大地上的已不多见,但我们仍可看出当时雕刻艺人们的艺术匠心和博大胸怀。在外来佛教美术尚未大规模地渗入传统艺术领域时,铜狮子的造型和艺术保持着早期小雕刻的风格。艺术家们抓住了艺术形象的实质一一力量和运动,灵活地运用凹凸起伏来刻画对象,以想象为主旨,以圆折为特点,巧妙地施展出圆雕、浮雕和线刻美妙结合的手法,按照因材施艺,强调和夸张狮子的动势和结构,表现出力的凝聚、力的释放和力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