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拨乐器的种类很多,而古琴就是其中一种,而且也是较为受欢迎的一种。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虽然大家都知道古琴,但您对它具有的文化了解有多少?下面就让古琴培训和正古琴带您详细了解。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古琴有三种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在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宋《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为优。”也就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非常理想的,具有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
归根结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赋》),来养成君子“中和”的品德、达成“乐教”的目的。魏晋之后,佛道思想又融入古琴,尤其是道家“大音希声”(老子)、“至乐无乐”(庄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理想的体现。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咱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即使到了科技发达的现,古琴文化也北流传下来。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表作。和正琴馆今天来说说琴的制作精神。
在明清刊行的古琴专书里,其旨章、题辞或序,多将琴的发明和制作归功於神农、伏羲、舜等上古时期的先贤。琴的发明年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传说人物,当然不需要尽信,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看出琴乃是儒家所推许的圣贤的发明。既然是由圣贤所制,琴当然应该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
琴的制作精神是符合儒家思想的,可见其制作的出发点本身已表着一种高度文化。当然,儒家之名其实是战国才出现的,琴之由上述先贤所发明乃是後来琴书追记的传说。琴制确实可是西汉以後的事情,不过,由此可见传统读书人对琴寄予的“载道”与“言志”的厚望。 “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汉·《白虎通》),可见琴本身的命名及其导引的目的亦不外乎儒家所重视的仁德与中正和平的思想。
对于参加古琴培训的同学来讲,弹琴对指甲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修指甲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和正古琴带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吧!
修剪方法:
古琴弹奏者的指甲宜“两圆”(即竖向前后圆、横向左右圆)且厚实为佳。右手指甲一般留2毫米长短即可,沿口呈圆形。大指甲沿口的突峰须修剪在靠左一侧,在“托”时手腕就可免得抬得太高。
指甲长度也须因人而异,指尖肉头较厚者指甲适当留长,反之留短,一般留2-3毫米为宜。左指甲无须留长,尤其左大指即使留得1毫米,也会碰擦前方不演奏的弦而发出杂声。无名指若长,则会影响按弦的角度与力度。
因工作需要和规定及有些学生不能留指甲。则可以努力通过练习,将指尖的肉头练得变成厚肉,其音也别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