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相关日前公布《南京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提出争取入选第二批guo jiao ji海绵城市试点城市,重点在江北新区和南部新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江北新区核心区新建筑将实行节能65%的节能设计新标准。
南京市在该规划中提出,南京将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扩大垃圾分类覆盖面,研究制定垃圾分类收费方式,鼓励市民进行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逐步提高垃圾分类收集水平。针对建筑垃圾,南京将调整完善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等相关法规,研究出台城市建筑垃圾、道路建设废弃物等废弃资源利用管理办法,在市区范围建立完善的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及综合利用设施。到2020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5%。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南京将着力推进江北新区核心区及高铁枢纽经济区红花—机场片区海绵城市建设。记者了解到,南京正加紧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尽快确定海绵城市成片建设示范区,推进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示范项目尽早启动实施,争取入选guo jiao ji海绵城市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
南京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规划中也有具体要求。南京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zui da 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地消纳和利用的降雨不低于70%,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防止出现城市内涝。其建设要点在于,一方面要配套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加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从建筑物对雨水分级收集利用开始,强化雨水的滞、渗、蓄,加强排水防涝设施、排水通道的建设。
通过雨水收集与利用,补充地下水源,削减城市洪峰流量,有效控制地面水体的污染,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通过汇总管对雨水进行收集,通过雨水净化装置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目前多数雨水收集利用,如南京蓝领新材料有限公司雨水收集利用,是由截污挂篮装置、弃流过滤装置、蓄水系统、净化系统组成。
雨水资源的有效收集与利用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城市雨水利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相关单位政策法规的引导,需要规划设计人员的技术支持,需要城市市政管理部门的维护管理。当然,更需要民众的广泛理解与支持。
近年来,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频繁遭遇 雨 ,引发严重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77位市民失去生命……城市发生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当地面径流量得到有效控制时,对地下管网的要求相应变低。尤其是对于改造难度较大的老旧城区而言,这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将彻底转变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理念,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这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最关键的在于区域内的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一般来说,区域内的大规模水源,主要用于重要生物栖息地、珍稀动植物保护区、自然遗产及景观资源分布区、水资源保护区等,其中可以对地表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水系,原则上都可以被纳入水资源生态板块,加以识别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