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石雕,这一独特的中国北方民间石刻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成为了陕西渭北高原上澄城县的一大特色。这种石雕艺术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数量和品种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拴马桩石雕最早起源于古代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用于拴系骡马牛等牲畜的雕刻实用条石,也称“样桩”、“看桩”。
这些石雕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它们通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部分。
石雕拴马桩一般分为四部分:桩头、桩颈、桩身、桩根。柱头雕刻形态有蹲狮、坐猴、坐人、人物驭狮驭象等;桩颈(台座)为顶、耳之间的连接部,承托桩头,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等图案;桩身为四方柱体,在前、左、右三面布置竖条状浮雕缠枝花纹、卷草、云水纹图案,寄寓了人们祈求家园安宁、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桩根则埋人地下。
与门前的石狮一样,拴马桩石雕不仅具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寓意着家庭的安宁和祥瑞。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既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