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填料的内部构造与特点(1) 按流体力学设计几何构型、强化表面附着能力
填料外部膜更新快活性强,内部膜受到充分保护,微生物生长状态良好,改变传统填料外部生长的方式,使微生物的降解效率更高。
特殊的结构使水中空气气泡和污染物可自由穿过填料内部,增加生物膜与氧气污染物的接触机率,大大提高了系统的传质效率,提高生物的降解活性。
填料内部生物菌群生命周期长,菌种丰富,特别适合硝化菌的生长,并兼有厌氧好氧的特点,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明显。
(2)填料比表面积大、附着生物量多
足够大的载体表面积适合微生物的吸附生长,有效生物浓度高,处理能力强。
较高的生物浓度使来水的水质波动得到充分的分散,并迅速被消减,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科学的配方使得微生物更容易附着在填料上,使得对难降解和易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共同生长,生物丰富,提高了1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效果。
(3)无需支架、易流化、节省能耗
恰当的比重(挂膜前0.97~0.98.挂膜后~1),使填料在停气时成漂浮态,曝气直处于悬浮流化态,最1大限度的降低能耗。
填料自由通畅的旋转,增加对水中气泡的撞击和切割,破碎大的气泡,延长水中停留时间,氧的利用率可提高10%以上,有效的降低了供拉能耗,
(4)节省占地,通过增加填充率提升处理能力及效果,无需新增构筑物
活性生物填料生物膜工艺只需在原池基础上增加填料投配量,即可满足提升进水负荷或提高出水水质的需求,无需新增处理池,同比可节省1/2~3/4占地。
填料塔
大事记/填料塔
1937年斯特曼填料的出现,使填料和填料塔又进入了现代发展时期。
1950年后,填料塔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人们注意了对塔内件的研究,力图解决填料塔的放大问题,但由于各种板式塔的出现及其成功应用,使填料塔倍受冷落。
1950年以后,填料塔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人们注意了塔内件的研究,力图解决填料塔的放大问题,但由于各种板式塔的出现极其成功应用,使填料塔受到了冷落。
填料塔
大事记/填料塔
1951年Danckwerts〔侧针对渗透理论假定旋涡在界面上停留一个固定的时间的不合理性,特别对搅拌槽、乱堆填料塔、鼓泡塔、喷雾塔,其中的气泡和液滴有较宽的尺度分布,对渗透理论进行改进,提出了表面更新理论。
1964年国际蒸馏会议认为是填料塔放大以后液体分布不均所致。
1966年用于分离水和重水的第yi个苏尔采填料塔在法国投产。
自1966年世界上建立起莽一批网波填料塔以来,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风波填料具有效率高、负荷大、压降低、滞液星小、几乎无放大效应以及易于机械化加工等优点,因此其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