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中的厌氧处理主要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达到处理的目的,不同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不同的温度范围。温度稍有几度的差别,就可在两类主要种群之间造成不平衡。因此,温度对颗粒污泥的培养很重要。颗粒污泥在低温(15~25℃)、中温(30~40℃)和高温(50~60℃)都有过成功的经验。一般的,高温较中温的培养时间短,但由于高温下NH3与某些化合物混合毒性会增加,因而导致其应用上受一定的限制;中温一般控制在35℃左右,在其它条件适当的情况下,经1~3个月可成功的培养出颗粒污泥;低温下培养颗粒污泥的研究较少,但有文献报道在使用颗粒污泥低温驯化后处理底浓度制药废水的实验中,COD的去处率达9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因而低温培养颗粒污泥将是今后的研究的重点之一。厌氧颗粒污泥
在当前的污水处理领域中,活性污泥法是应用广泛的技术之一,活性污泥法系统中最终的处理效率(即BOD和SS的去除效率)是由二沉池的固液分离效率来体现。由于进入二沉池的混合液浓度很高,经二沉池分离后的污泥含水率高、体积大。同时污水处理工艺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处理大量含水率很高的剩余污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污泥脱水问题,为了减少污泥体积和得到易于进一步脱水处理的泥饼,我们必须对剩余污泥进行有效的脱水措施。在生物法处理系统中一般用于处理污泥的费用占污水处理总费用的30~40%,甚至可达50%以上。厌氧颗粒污泥
影响污泥颗粒化的因素:水力停留时间,是指调节酸化池的停留时间,一般情况下,水力停留时间越长,预酸化度越高,不同废水如采用相同的水力停留时间,废水的预酸化度不同。预酸化度,一般应控制预酸化度在30-50%之间,如预酸化度过高,则不利于污泥颗粒化,会导致絮状污泥增多,随着水力负荷过大或产气量增高,容易引起颗粒污泥流失。悬浮固体,悬浮物会造成污泥产甲烷活性的降低,阻碍有机物的降解,引起污泥流失。水力负荷,水力上升速度与产气搅动可洗出细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无机盐浓度,无机盐浓度过高,污泥会钙化,导致活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