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对中国的意味开始逐渐显现。
2011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新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鼓励外资在华成立新能源汽车合资公司,"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50%"。在这项政策中,被划定的"关键零部件"涉及广泛,包括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隔膜、电池管理系统、电机管理系统、电控集成、驱动电机、耦合驱动系统、电动空调、电制动、电动助力转向、怠速起停等。
在中国汽车合资走过30余年后,中国汽车{dy}次在政策设置上有这样明显的变化。此意见稿一出即引起业内广泛的讨论,至今征求意见何时截止,以及关于现有涉及新能源汽车业务的企业是否需要更改股比等焦点问题仍未有共识。
2011年5月9日-5月15日,本报汽车研究院与盖世汽车网就此进行联合调查。调查期间,共用2319位业内人士参与tp。调查结果显示,52%的业内人士赞成对新能源关键零部件股比设限, 而36%的参与者反对这一政策,另有多达12%的人态度不明确,选择了"说不清"。
追问治本之策
虽然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已跃居世界sw,但其整体实力并未达到这样的水平,在零部件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没有任何股比限制,中国零部件企业在外资的长驱直入下生存困难,发展空间狭小。零部件整体竞争力弱小,已是业界共识。
此次,《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在表面上限制外资的股比有利于中方企业的学习,并给更多独立自主企业成长的机会,这类政策很容易在情感上获得支持与赞同。中方能否通过此轮零部件的合资达到掌握新能源车技术,并最终提升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目的成为首要问题。
在调查中,仅31%的参与者站在了wq肯定的立场,认为这一政策是有利于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多达33%的人士认为这一政策在短期内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有利,但是长期未必。
此外,18%的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限制股比"的做法毫无益处,另有多达18%的人认为决定这一答案的因素太复杂,选择了"很难说"。
有部分专家认为,最理想的提升中国整车和零部件技术的方法是促进整车和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的研发活动在中国进行。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外资整车企业在中国设立了整车平台开发的研发中心。这对于提升中国零部件技术水平十分不利。中国政府如果在这方面对外资整车企业进行约束和要求,效果将比单纯要求跨国零部件公司必须在中国合资的政策要好很多,而这属于治本之策。